• 保存到桌面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アートニュース

黑陶“鱼龙瓶”问世记

时间:2022-01-05 16:36:40   作者:高明   来源:关西华文时报   阅读:1076   评论:0
内容摘要:山东齐河位于黄河中下游平原,素有“一河一陶一贤人”的美誉。翻看历史的脉络,黄河、黑陶和晏婴,构成了齐河的精神图腾和文化底蕴。缘起“黄河味道” 黄河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起源,从涓涓流水到奔腾怒吼,流经九个省区到达齐河,已经收敛了平日的霸气,静谧逶迤地享受着阳光的温暖和雨露的滋润......

山东齐河位于黄河中下游平原,素有“一河一陶一贤人”的美誉。翻看历史的脉络,黄河、黑陶和晏婴,构成了齐河的精神图腾和文化底蕴。

黑陶“鱼龙瓶”问世记

缘起“黄河味道”

黄河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起源,从涓涓流水到奔腾怒吼,流经九个省区到达齐河,已经收敛了平日的霸气,静谧逶迤地享受着阳光的温暖和雨露的滋润,然后心满意足地流入海洋。


黄河流出了黄土地、黄皮肤和炎黄子孙,铸造了坚韧不屈的华夏性格和民族精魂。有专家做过测算,黄河每年会携带十六亿吨泥沙行走,其中十二亿吨流进大海,四亿吨留在黄河下游,逐渐形成冲积平原。齐河位于这个冲积平原之上。


如此巨大流量的黄河土被激流推到下游,勤劳勇敢的百姓将其改造成了高产的良田和多彩多姿的果园,创造了五谷丰登、果蔬满园的齐河粮倉,并由此带出了舌尖上独特的地域品牌——《黄河味道》。这是乡村振兴在齐河得以实现的品牌之路,也是令天下消费者感受农产品充盈的齐河所散发出生活魅力的第一印象。


如何为《黄河味道》夯实基础,从而树立齐河的品牌形象?我们唯有从黄河土出发,到黄河文化的基因里开展“寻根”行动。


龙山黑陶的文化溯源

从黄河土出发,不得不说起新石器时代两大色彩分明的陶器,即红陶和黑陶。红陶出自黄河上中游,黑陶出自黄河下游。都是黄河“土与火的精灵”,都是华夏文明的远古标志物。红陶归类为裴李岗和仰韶文化,距今七千多年;黑陶为大汶口铺垫的龙山文化,距今四千多年。红陶翻越秦岭向东走来,脉络清晰,传承有序;黑陶却若隐若现,尤其在前“古三代”稳站世界制陶高峰的“蛋壳黑陶”后,神秘地在历史长河中消失了。


直到1928年我国专家学者首次在山东章丘龙山镇发掘出了“黑陶”器物,才确认了黑陶时代的存在,并以“龙山文化”的命名光亮世界。


但是,为什么会有这么长时间的断层?我们今天怎样续接黑陶的根脉?又怎样创新黑陶的产品?成为了数十年来文化产业和制陶人夜不能寐的思考。


记得我第一次见到黑陶实物是在新世纪伊始之时,在鲁西南一位同姓兄长的家里。这位兄长曾经在孔子的出生地泗水、孔子开坛讲学的曲阜和孟子出生与治学的邹城当过父母官。令我惊讶的是,他并没有将孔孟挂着嘴边以增添自己履历的光环,而是对我说“舜帝”的乡土意识和爱民思想。


他的家并不宽敞,客厅里摆了一圈旧沙发和茶几,像上世纪末奋斗者的第二办公室。客厅和生活区用一排通透的博古架分割,架上堆放着书籍和旅游工艺品,其间不经意地站着一只细长高腰的蛋壳黑陶杯,令我忍不住三步并作两步地跑到跟前,啧啧感叹起来。


“哇!真的是‘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从来没有见过黑陶实物的我忽然记起了十二字金句。


主人将这只陶胎厚度不到半毫米的“蛋壳高柄杯”轻轻取下,递到我的手中。我小心翼翼地握在掌心里,感受飘忽若无的感觉,反转手指轻轻弹在杯壁上,铮铮有声。


在这只重现了四千年前光辉的艺术品面前,我听到了“舜”在当地的威水故事,听到了他鞠躬尽瘁带领部落乡亲发展经济的诸多往事。说到黑陶,兄长如数家珍似的告诉我,“舜”从小以制造陶器为生,称帝后亲自指导黑陶的烧制,故此留下了今天出土众多的黑陶实用器和礼器作品。


毫无疑问,“舜”的时代发明了黑漆,搅动了阴阳太极的黑白形象,形成了“以黑为贵”的朴素哲学,还制造出了精美无比的黑陶器物,创造出被世界考古界称其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的黑陶作品。


长兄指了指我们脚下的大地,坚信未来还会在这块比龙山文化更早期的“大汶口文化”土地下发掘出更多的黑陶制品。


打那以后,我对黑陶的喜爱和关注渐渐以碎片的形式堆积在大脑里。今年春天,在齐河龙山文化黑陶艺术馆和中国黑陶艺术领军者刘浩先生的工作室里,我们兴奋地观看了他排列的黑陶历史序列表,欣赏了“断代”四千年后由他亲手制造的一件件黑陶作品,使我大脑中的碎片一下子拼接成了完整的黑陶形象。


我们和刘氏父子碰出了火花,谈黄河,谈黄土,谈黑陶的光复,越聊越兴奋。彼时。统筹齐河品牌策划的薛女士拍板,大家一致确定以“龙山文化”的标志物——黑陶为突破口,为齐河创作一只代表黄河文化与时代精神的作品——《黄河味道》鱼龙瓶。


当思想的火花遇到了黄河故土,便燃烧出了一段乡村振兴的品牌故事。


主题表现与“瓶里著书”

齐河有太多的文化素材和历史沉淀,还先后两处发掘出了龙山文化遗址和黑陶碎片。


黄河水、黄河土、黄河鲤鱼、黄河风情、黄河粮仓带来的众多黄河元素固然是创作的优质资源,但是,仅仅罗列和堆砌这些元素是无法使作品做到独创性和唯一性的。


在确定截取黄河鲤鱼在入海之前腾空跃起,在天地之间化为云龙图腾以及五谷丰登的表现主题和创作方向后,我们在创意上进行了大胆的取舍,并展开想象的翅膀,勾勒出了《黄河味道》鱼龙瓶大致的文本轮廓。


从创意火花到形成创新产品的思路上,这只鱼龙瓶的创作就像在“瓶里著书”,越写越有味道。刘氏父子不愧是制陶高手,他们从瓶型、表现形式、雕刻技艺和煅烧技术上倾注了大量心血,把历史沉淀、文化之魂和五谷丰登以及对乡亲和生活的美好祝福有机地融进了作品,既有写实的朴实,又有抽象的表现,创作出了这只《黄河味道》鱼龙瓶的泥坯。


这只《黄河味道》鱼龙瓶身高41厘米,釆用千百年沉积的黄河泥土为原料精制而成。瓶型端庄凝重,瓶身的花纹采用了刘浩老师的开创的“没骨雕”花卉技法,显得大气洒脱。瓶型主体镂空,使光线穿插于缠枝莲等纹饰之间,形成了虚实相应,丰富多变的弹性曲线。穿透空隙的散射光映出了瓶子的立体感,大有“肯随光影弄精魂”的意味。在麦穗的环绕下,从波光粼粼的浪花深处推出了层层透视的寿桃,把一个大大的“福”字帖上了寿桃的主视面,像乡村过年家家户户在门窗上贴的剪纸窗花。上部瓶颈中央,蹦跳出两条灵动的阴阳鲤鱼,亦即华夏传承的八卦图案。在汹涌澎湃激流的回旋跃动中,抽象的鲤鱼化作了两侧矫健的小龙,趴在瓶子挂耳的圆环上欢快地唱着歌,成就了“鱼化龙”的神性蜕变。


从上往下,瓶子敞口下第一圈的“山形纹饰”意味着“日出泰山”,重复排列的山脉烘托的神圣太阳冉冉升起。正是在泰山的阳光普照和母亲黄河的滋润下,处于泰山山脉和黄河怀抱的“齐河”才得以欣欣向荣,五谷丰登。瓶颈环绕的小麦纹饰表示齐河人民前赴后继、艰苦奋斗,把齐河宝地建成了黄河三角洲的粮仓,成就了“黃河味道”源源不断的食物本源。

黑陶“鱼龙瓶”问世记

土与火的歌唱

这只以千年沉积的黄河土为原料,以华夏祖先崇拜的“黄河鲤鱼”为图腾主体,以黄河粮仓多姿多彩的小麦和果实为背景的鱼龙瓶有幸在蓝红色的火焰中涅槃了。它不但延续了龙山文化黑陶的新时代脉络,奏响了乡村振兴的新乐章,也表达了齐河人民对天下苍生的深深祝福。


面对这只《黄河味道》刚刚问世的鱼龙瓶,我们曾经闭起眼睛冥想:那两条以抽象形体显现的“黄河鲤鱼”,从汹涌澎湃的黄河激流游进了水面平坦的出海航道,在进入大海之前,意想不到的拼尽全身力气一跃而起,化作了东方的两条龙,实现了黄河儿女世世代代期盼的“鱼化龙”理想。这是多么令人兴奋的时刻啊!


对于喜爱文化的人来说,没有一种比亲身参与复兴文化更令人兴奋的事业了。当鱼龙瓶带着滚烫的高温出炉的时刻,龙山文化黑陶的第二代传承人、《黄河味道》鱼龙瓶的操刀者刘旋子激动地说:“天地好合,人乐年丰。看!两条矫健的小龙在欢快地唱着歌。”


这是土与火欢快的歌唱,是龙山文化黑陶的传承与创新的咏叹。此时此刻,鱼龙瓶眉目上镌刻的“黄河味道”四个汉字映入眼帘,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写于2021年辞旧迎新之夜)

作者为资深财经/文化评论人

黑陶“鱼龙瓶”问世记




相关评论
Powered by OTCMS V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