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存到桌面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アートニュース

走进石塘,走进大师奖博物馆

时间:2023-03-14 18:20:57   作者:关西华文时报专栏作家 梅梅   来源:关西华文时报   阅读:4134   评论:0
内容摘要:受疫情的禁锢,静寂了三年的春节终于得到异常的宣泄,至花灯观赏结束,生活恢复到如常。一台古钟的缘份,让我决定迈向温岭,走进石塘,走进大师奖博物馆。大师奖博物馆是由同济大学林家阳教授创立,早在2018年动工建设之初,就给我发来许多图片,对它的雏形和最后的建成都有着初步的了解。随后是1......

受疫情的禁锢,静寂了三年的春节终于得到异常的宣泄,至花灯观赏结束,生活恢复到如常。一台古钟的缘份,让我决定迈向温岭,走进石塘,走进大师奖博物馆。

走进石塘,走进大师奖博物馆

大师奖博物馆是由同济大学林家阳教授创立,早在2018年动工建设之初,就给我发来许多图片,对它的雏形和最后的建成都有着初步的了解。随后是19年1月份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博物馆召开的会议视频,然后是一期又一期全国设计大师班的举办,特别是去年7-8月份期间,疫情的严防,病毒的肆虐,大师班依然如火如荼,大师奖博物馆这个新生的婴儿,在家阳的手里赋予了生命的活力。

走进石塘,走进大师奖博物馆

未与家阳相识前,就知道他是温岭人。相识之初,曾听他说起因大雪封山路阻,没能回家过年而不得不打道回府。如今的温岭不但通了动车还有了自属的动车站,2个半小时即可抵达。从上海虹桥到温岭,每天有20多班次,因惧怕交通拥堵,就选择了中午的班车,还是遭遇到周一的尴尬。候车室等待检票时,家阳的话语突然在我耳畔回响:“住在同济新村乘地铁出行特别方便”;“急着跑过检票口,上车,却乘错了车反了方向!”叹息!奔波!四十年的光阴逝去,韶华不在的老朋友依然如故,奔跑在时间的赛道上!

动车与候车厅相似,人流不算拥挤也是九成的满员。窗外掠过的苍绿,环绕着一栋栋民居,车箱内是井然有序的乘客及得体的服饰,不得不感慨,浙江-不愧是中国最富裕的省份之一。

走进石塘,走进大师奖博物馆

踏上温岭的土地,乘上馆长的小车,一个小时后车停在了博物馆门前。见到帅气的张总,腼腆的小师,还有颇像腾格尔的席先生,他们是家阳的助手和伙伴。三楼尽头的工作室,点心,茶水,与同济校园工作室的风格一样。晚餐以海鲜为主,辅以红薯稀饭黄米汤团,优质蛋白足够,而碳水恰当,特别是独家秘笈的酱汁,是鱼虾们的绝配。

走进石塘,走进大师奖博物馆

第二天一早,收到家阳的短信,带我游览石塘。

天公不作美,未露第一缕朝阳。家阳拿了件羽绒服给我御寒,我们沿着滨海绿道一路向上。向右远眺,是辽阔的大海,向左而视,是一幢幢石屋,星罗棋布地散落在山湾,它们面朝大海,依山就势,有的独栋,有的成群,高低有序,错落有致,构成以石垒、石级、石街、石巷的石雕群体,形成独有的石塘风景。家阳边走边介绍着,偶尔驻足拍照,上一次面对镜头还是在八十年代的圆明园,我们都正风华正茂时。环山路并不陡峭,石塘也比较安静,巧遇一群无喧哗的松散队列,有位先生用温岭方言与家阳招呼着,知道我不懂,家阳翻译道:是在石塘集训的国家队女排队员,她们居住的石屋屋主。海边的沙坡上,摆放着一列绿皮车厢,家阳点评着它的来因后果。我们继续前行,走进一排石屋的院落里,“石塘的石材与其它地方不同!”我应着家阳的余音望去,是呦,石屋所用的石材,都是浅浅的朱砂色,它们暖暖的,一扫普通石头的阴寒之气,难怪看了那么舒适!特别是这暖色点缀在苍茫的山色里,在色彩上有了反衬,与阴郁的山坳有了平衡。屋咬山,山抱屋,构成了石屋的古朴与粗犷,特别是屋顶还搁置着一排排碎石块,以防台风的侵袭。渔民的智慧和岁月的沧桑,都展现在眼前的景色里,构成了“中国最美鱼村”!我们继续绕山湾环行。在半山坡上的一座石屋门前,遇见两位做农活的妇人,年轻的女子正在地里采摘及膝高的大杆叶菜,长者在水缸里负责清洗,她们都认识家阳,并热情地要送菜给他。石屋有烟熏的痕迹,老人有矍铄的笑脸,温岭方言一家亲。我乘隙站到高处,远眺山下的海水,泛着波浪柔顺地入了山崖的怀抱。想起画家吴冠中先生数次奔赴石塘写生,想象着画家面对千帆归来,海水星光闪烁,船仓鱼腾虾跃,必然动情,陶醉!这是温岭石塘独有的画卷呢!寒暄结束,我们沿着文化礼堂继续向上走,那栋熟悉而亲切的建筑映入眼帘,大师奖博物馆盘踞在石塘观海佳地,有眼光!有魄力!有实力!

走进石塘,走进大师奖博物馆

走进大师奖博物馆,门外是千年的光阴,门内是流光溢彩的绚丽,门里门外两个世界两重天。博物馆延续了石屋的基因,又摒弃了石屋的弊端,做到了传承与创新,不愧是家阳的作品。

大师奖博物馆于2019年5月落成,地上三层地下一层,分展区、会务、咖吧、工作室及公共服务空间。对于馆藏作品我把它归为两大类,以1997年创建主办的全国设计大师奖赛事的获奖精品为主,以世界各地收集的古玩和工艺品为辅。我与家阳相识四十年,犹如石屋与大海,我用自己独特的视角看着他在讲台,在设计领域,砥砺前行。他出版的诸多书籍,都有赠予赠言,重要的作品,在书籍里大多都有着图片,今天虽是近距离观赏却如老友相见。首先是亚运会招贴设计大赛一等奖的作品《零的突破—第十一届亚运会招贴画》,它是家阳走出中国的代表作品,也是与体育盛事结缘的开始。其次是97年举办的“留德归国广告设计汇报展”,那是家阳承上启下的分水岭。想起家阳留德期间寄来的数十封信件,可以看出六年的德国学习,家阳的思维视野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回国后的家阳,奔波于各高校的演讲,呼吁的主题是“培养具有国际文化视野、中国文化特色、符合知识经济时代需求的设计师”,虽多次耳闻,可惜未能亲临会场,但家阳用五年的汗水,再次收获自我突破,成为2008年奥运会会徽“中国印”国际评委团11人之一,又一次完成了人生的飞跃。我边梳理着家阳的人生,边观赏着悬于墙上的一幅幅作品:“2008北京奥运会招贴大赛”;“上海2010世博会招贴大赛”;“中国春节形象创意大赛”;“西门子移动创意”;“东情西韵-中国维纳斯”系列艺术作品---这累累硕果非常人所能企及。从无锡轻工大学到柏林艺术大学;从江南大学再到同济大学;从学生到讲台;从讲台到学生;这反复地不停的角色转换,让家阳非常地清晰:学生们应该学习什么,教师们应该怎样教学,教师们应该用什么教材教学!

两天来,我看着一件件展品,欣赏着,思索着,忽然明白,大师奖博物馆是一个舞台,一个窗口,这一期期大师班的召开,汇聚了国内诸多设计学院院长及教师们,他们是中国设计学界的中流砥柱,家阳在践行着“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学生”,“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这一更高层面的使命—为中国的设计教育培养与国际接轨的教师。却原来,家阳不仅仅是同济大学设计学教授、博导,上海市十大原创设计大师工作室领衔大师,更是教育部设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常务理事,他是站在国家的高度,用自己的责任,自己的全力,自己的余生,推动中国设计教育的进步和改革。“我希望用有趣的艺术考题方式,去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这是家阳的终极目标!

家阳,已不是40年前第一次映入我眼里的青年学子,他已经成长为中国设计教育界的领军人物。

离开石塘,离别温岭之际,我们的汽车停在一家早点铺前,原来家阳要给我留下最后的记忆,让我品尝温岭最有名的小吃-嵌糕。店铺不大,只有三张客桌,柜台里是夫妻俩,女主人把一小块年糕用手按压摊平成碗口大的圆,然后加入各种小菜,有萝卜丝,土豆丝,猪肉丁等等,再把年糕粘起来,做成一个花边,类似饺子的形状,套上塑料袋给我们4人每人一袋。家阳像个老父亲,又为我们每人要了一碗豆腐脑,风卷残云,一般的女性不一定有实力受用。

   汽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四车道的高速公路几乎不见别的行车。到了天台休息区稍作休整,我们继续前行。“过去从温岭到杭州,每天只有一班车,要一大早拼命挤进汽车里,经过一路的颠簸晃悠,到了中午才能抵达这里—天台,全车箱呼啦呼啦地开心鼓掌,这代表着我们终于走出山区,可以奔向杭州”。望着家阳讲述这段话的神态,我突然明白了他几十年如一日不断突破自我的动力源泉。海边生,海边长的童年,赋予他渴望远方的梦想;走出山区,寻找更大更高的舞台,是他几十年持续前行的原动力。

65岁退休,选择回到温岭。家国、故里,是家阳最深的眷恋。大海,是家阳最深的眷恋,大师奖博物馆就是家阳在故乡留存的石屋,它代表着家阳早观日出夕赏余晖,这潮涨潮汐,就是家阳流淌的诗意人生!




走进石塘,走进大师奖博物馆


走进石塘,走进大师奖博物馆

走进石塘,走进大师奖博物馆


走进石塘,走进大师奖博物馆


走进石塘,走进大师奖博物馆

走进石塘,走进大师奖博物馆


走进石塘,走进大师奖博物馆

走进石塘,走进大师奖博物馆









相关评论
Powered by OTCMS V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