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存到桌面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ライフニュース

如何理解和应对青少年的游戏、网络依赖 ——引导、帮助他们在虚拟与现实中“来回穿梭”

时间:2023-03-25 17:50:28   作者:知樱心理咨询室 公认心理师 立命馆大学人间科学研究科博士后期 张秋阳   来源:关西华文时报   阅读:5919   评论:0
内容摘要:今后知樱心理咨询室的各位咨询师将在该板块,连续向大家普及日常实用的心理小知识。这里先由我抛砖引玉,向大家介绍青少年游戏依赖、网络依赖的心理。各位家长有头疼过孩子沉迷于游戏这个问题吗?本文通过“分辨、理解、接纳、拓展”,和你聊一聊游戏(网络)依赖的相关心理知识以及一些相关建议,希望......

如何理解和应对青少年的游戏、网络依赖_——引导、帮助他们在虚拟与现实中“来回穿梭”



知樱心理咨询室公认心理师,立命馆大学人间科学研究科博士后期张秋阳



今后知樱心理咨询室的各位咨询师将在该板块,连续向大家普及日常实用的心理小知识。这里先由我抛砖引玉,向大家介绍青少年游戏依赖、网络依赖的心理。各位家长有头疼过孩子沉迷于游戏这个问题吗?本文通过“分辨、理解、接纳、拓展”,和你聊一聊游戏(网络)依赖的相关心理知识以及一些相关建议,希望能对各位读者提供一些参考。

如何理解和应对青少年的游戏、网络依赖_——引导、帮助他们在虚拟与现实中“来回穿梭”


1.  分辨何为游戏依赖、网络依赖

媒体经常提到的“网络依赖”只是一个坊间根据“酒精依赖”等相关名词而衍生出来的称呼。事实上“游戏障碍”才是正式的称谓,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发布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5)》中提出的“网络游戏障碍”,以及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疾病分类(ICD-11)》中提出的“游戏障碍”这两种。

根据DSM-5,若患者在一年以内的期间里存在以下的诊断及准中至少5个症状,即可被诊断为网络游戏障碍。以下为诊断基准:

①  过度沉溺:沉湎于网络游戏(惦记先前的游戏活动,或预期玩下一个游戏;网络游戏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活动);

②  戒断:当网络游戏被停止后出现戒断症状(通常被描述为烦躁、焦虑或悲伤,但无药物戒断的躯体体征);

③  耐受:对网络游戏产生耐受性,需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参与网络游戏;

④  失控:对参与网络游戏难以自控;

⑤  失去其它兴趣:作为结果,除网络游戏之外,对先前的爱好和娱乐失去兴趣;

⑥  继续使用:尽管存在心理社会问题,但仍继续过度参与网络游戏;

⑦  误导他人:就参与网络游戏的程度欺骗家人、治疗师或他人;

⑧  作为逃避手段:通过网络游戏逃避或缓解负性心境(如无助感、内疚、焦虑);

⑨  不惜失去机会:由于参与网络游戏,导致损害或失去重要的人际关系、工作/教育/职业机会。

ICD-11当中“游戏障碍”的诊断基准如下:

①  失控性游戏行为(包括网络游戏、离线游戏及其他未特定游戏)。

②  游戏优先于其他一切活动,甚至成为日常生活的主题。

③  尽管导致不良后果仍然继续玩游戏的行为。该行为模式严重导致人格、 家庭、社会、教育、职业及其他重要功能领域受损。

④  上述表现如果呈现出持续性发展或是断续且反复的状态也被考虑在内。通常情况下,上述表现至少要经过12个月左右方能确诊。但是,如具备上述所有表现的情况且症状较为严重的情况下可以缩短确诊判断期间。

结合这两种诊断方针,我们可以从这4个简易标准来分辨青少年是否具有游戏依赖的倾向:

①  当事人无法控制的、长时间的、持续性的游戏行为

②  对于游戏以外的事物失去兴趣

③  对当事人的生活以及周边人的关系产生消极影响。

④  存在复数症状持续将近1年左右的时间

以上就是关于两种游戏障碍的特征说明,为方便大家理解,下文将统一以“游戏障碍”一词来具体说明。

实际上在这些诊断基准提出之后,一部分日本精神科医生也提出了相关质疑,比如当事人只出现了“花费大量时间玩游戏”的“危险游戏行为”,但并未对周边关系造成太大影响,或是身边的人存在一些偏见及过度反应等无法确诊为“游戏障碍”的情况。并指出诊断基准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明确,给出了要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意见。那么我们在实际进行分辨的时候也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当事人进行过度的“对号入座”。比方说,虽然是存在玩游戏时间过长的情况,但是并没有因为游戏而荒废其他的兴趣爱好;或是虽然有时会出现在游戏上过度集中的情况,但是仍旧有顾虑到周边人的感受,并且仍旧会积极维持与周边人的关系等情况。如果观察的一方将当事人过度的“对号入座”很容易导致与当事人关系的恶化,使当事人被孤立而大大加深他们真正发展为“游戏障碍”的危险性。


2.  如何理解“游戏障碍”是“因孤立而产生的病症”。如何理解“花费大量时间玩游戏”?

在上面我们提到了如何分辨游戏障碍,但同时切记不可过度的“对号入座”这两点。还有一个原因是,日本精神科医生吉川彻曾指出“游戏障碍”与酒精依赖、赌博依赖等病症一样是“因孤立而产生的病症”。通俗而言,各种依赖症的源头,源于在日常生活中的孤立状态。处于孤立当中的青少年,不得不通过游戏的方式来排解孤独的压力。此时的游戏,就仿佛对他不离不弃的朋友。在这种时候,如果周围的人都对他的行为表现出不理解,甚至是指责的态度的时候,反而会加深他的孤立。孤独的压力越大孩子就越往“游戏”里跑,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同理,身处异国他乡的留学生,也时常处于孤立、孤独状态之中,这也使得他们更容易走进游戏的世界。

在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采取突然强行切断网络、没收游戏机、甚至是毁坏游戏机的做法好比强行拆散其与“重要的朋友”的联系。不论是对当事人心里的打击,还是家长与子女的信赖关系方面都是相当恶劣的打击。所以,在知晓了一部分诊断基准只是一个开始,如何理解当事人,如何提供给他们更多心理上的支持和帮助,摆脱孤立才是最重要的。

关于家长在预防游戏障碍时具体能做到什么,国立彰化大学的王智弘教授为各位家长提供了“网络成瘾家长防治守则”,具体内容如下,可供各位参考。

⑤  考虑将电脑放置于公共的空间

⑥  注意并了解孩子上网的情形以及认识的朋友

⑦  保持亲子间的沟通渠道和沟通习惯

⑧  家庭有共同(最好是户外)的交往活动或休闲活动

⑨  发现孩子有网络沉迷的情况应当慎重处理,并向专业人员求助

⑩  与学校老师以及辅导教室保持联系

⑪  与孩子一同商讨如何规划生活与上网时间

另一方面,从游戏制作的角度来看,游戏在被设计的时候就要遵循一个能够让玩家体会到参与感和乐趣的机制,简单来讲,为了使得玩家更好的享受游戏,这个游戏所具有的一部分要素要能够“留得住玩家”,要设计的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因此,大部分游戏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对于玩家操作熟练度的要求,就好比一项运动,大多数人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使得自己能够达到一个自己满意的熟练度,才能使自己更好的享受这项运动。又好比一项乐器,只有花费时间反复的练习之后,自己可能才能流畅的演奏出自己心仪的曲目。游戏也是如此,特别是现在跟电子竞技有关的,带有很强竞技要素的游戏更是如此,在熟练度和理解度上不如自己的对手,就会吞下失败的苦果,这对于大部分充满活力,努力求胜的青少年来说更是难以接受的事情。

同时,在游戏在青少年中广泛普及的今天,“游戏打得好”也是一种能够得到同龄人赞许和尊敬的一种方式,这对于渴望他人承认的青少年来说自然也是一件不容忽视的事情。这种对于喜爱事物的热忱和争强好胜、渴望他人认可的心理,有时候可以成为他们帮助他们在虚拟与现实中“来回穿梭”的契机。作为家长可能有时候在面对孩子“花费大量时间玩游戏”这一现象时,在感到“他怎么又花费大量时间玩游戏”的同时,也要思考“他为什么花费大量时间玩游戏”,去了解其背后的心理状态。


3.  透过游戏理解、接纳当事人,发现“闪光点”。

在上面我们提到了一部分当事人存在着对于喜爱的游戏的热忱和求胜心理,这本身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是一个非常正面且重要的心理能量。只不过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在言行方面显现出自己叛逆心理的同时,会存在着迷茫且不稳定的要素。那么这样状态下的青少年,通常面对着父母的一些经验之谈,往往表现出不以为然或是左耳进右耳出的样态。父母的不理解以及说教往往更容易激起孩子们的抵触与反抗。那么这里可能就需要家长一方在应对方式上做出调整,通过游戏来理解当事人,从而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交流氛围。有日本的精神科医生吉川彻指出,“游戏障碍”的出现通常只是一个表象,在表象的背后通常存在着各种各样比“游戏障碍”更需要优先解决的“核心问题”(例如,抑郁、发展障碍、社交不安等症状)。而且从家长、朋友之外的角色与当事人进行交流也会促进青春期的青少年心智更全面的发展。

关于如何通过游戏理解当事人的具体做法,最直接的方式是试着去了解孩子喜爱的游戏,在对游戏的规则、玩法等建立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之后在与其交流能够使孩子更能够接受,而且也会增加和孩子交流的话题和内容、让家长和青春期孩子的交流不止停留在表面且生硬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促成亲子间更平等更温和的交流,也有助于家长与孩子的信赖关系的进一步提升。为接下来拓展孩子的兴趣面打下基础。如果双方关系相处融洽、且建立的一定的信赖关系的基础上,也可以申请观摩孩子玩游戏的过程,从中发现孩子的一些“闪光点”(例如注意力集中、反应迅速、有自己独到的战术理解、在面对解密的时候以自己独到的思考完成谜题、对游戏规则的说明简明扼要等)。

总而言之,面对沉迷于“游戏(虚拟世界)”中的孩子来说,比起在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强硬的把他们“拉出来”,常常激起更大的反抗。试着了解并接近“游戏(虚拟世界)”再陪他们一起慢慢的“走出来”可能会更加顺利。


4.  拓展游戏与现实的“接口”,引导当事人在虚拟与现实中“来回穿梭”。

如何做到陪当事人从“游戏(虚拟世界)”中走出来,可以在游戏中寻找与现实相关的“接口”,从而促进他们现实中的活动,进而拓展他们的视野和兴趣面。使他们的思维和兴趣点不止停留在游戏里,让他们拥有更多样的选择和思路。

首先,在游戏中寻找与现实相关的“接口”,就是要在游戏中寻找与现实相关联的要素,例如,音乐节奏类游戏的情况可以与实际的乐器演奏、音乐会、音乐制作等现实要素相连接;赛车类竞速游戏可以与实际的车辆构造、汽车驾驶、赛车运动等现实要素相连接;如果是与现实有一定距离(例如科幻题材)的游戏作品,也可以通过参观该游戏的制作公司以及相关展览,或者是通过电竞比赛的现场参加与观赛的方式提高孩子们与现实世界的关联。

通过这样的倡议来引导孩子们在身处“游戏(虚拟)”的世界中,透过父母的引导观察到“现实”中跟游戏有关的事物,在不催促他们尽快离开“虚拟”的情况下在“现实”中体验相关事物并分享感受。例如,去欣赏在音乐游戏中时常演奏的曲目相关的音乐会或录像,实际学习一种乐器并演奏自己喜欢的曲目,再回到游戏里演奏相同曲目,并与其讨论相关的感受。让他们在拥有“游戏(虚拟)”这个“安全基地”的同时接触外界与之相联的事物,鼓励或是支持他们体验现实中的事物,并与他们分享经验和感受。同时,在他们感到压力与不安的时候也理解他们回到“游戏(虚拟)”去排解放松的行为。这样的方法既能拓宽孩子们的视野,也能促进亲子之间的交流,也不失为一种更为积极的应对方案。

实际上,在治疗“游戏障碍”同时患有“发展障碍”的孩子的某案例中,孩子与主治医师及心理咨询师分享自己喜欢的游戏心得时,渐渐地在交谈过程中通过游戏发现孩子在绘画方面的才能。后来医生惊奇地发现,关于游戏的话题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绘画相关的话题,并且原本不登校的孩子渐渐地回到学校,参加美术部并得到了学校老师的肯定,最终考入美术的专门学校,治疗结束。这样的临床实例即是我所提到的上述方法的有力证明。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患者及身边人员的信赖关系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家长不仅要处理好与子女的关系,还要承担生活的琐事、工作的重担、身处异国他乡的种种困难,往往分身乏术,很难有很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去面对子女。实际上在应对“游戏障碍”的问题时,也是主张早期发现、早期应对。在这种情况下就更需要有效的联系老师、心理咨询师以及相关机构,更好的从各个方面做好对孩子们心理层面的支持。

以上就是我关于青少年“游戏障碍”相关方面的一些拙见,也希望能为各位读者提供一些参考,当然也十分欢迎各位遇到各种各样疑惑和烦恼的读者光临知樱,我们也希望在帮助您改善问题的同时也希望成为您在异国他乡的“知音”,今天这篇文章为抛砖引玉,今后还会有各位更为优秀的知樱咨询师为大家提供丰富多彩心理知识,还请大家持续关注。我是知樱心理咨询室的张秋阳,感谢各位的阅读,也希望您的异国生活能够少一分阴霾,多一份阳光。在此特别感谢关西华文时报的丛中笑主编给予知樱的大力支持,也预祝关西华文时报越办越好。


如何理解和应对青少年的游戏、网络依赖_——引导、帮助他们在虚拟与现实中“来回穿梭”


如何理解和应对青少年的游戏、网络依赖_——引导、帮助他们在虚拟与现实中“来回穿梭”

如何理解和应对青少年的游戏、网络依赖_——引导、帮助他们在虚拟与现实中“来回穿梭”

如何理解和应对青少年的游戏、网络依赖_——引导、帮助他们在虚拟与现实中“来回穿梭”

如何理解和应对青少年的游戏、网络依赖_——引导、帮助他们在虚拟与现实中“来回穿梭”

如何理解和应对青少年的游戏、网络依赖_——引导、帮助他们在虚拟与现实中“来回穿梭”



如何理解和应对青少年的游戏、网络依赖_——引导、帮助他们在虚拟与现实中“来回穿梭”


如何理解和应对青少年的游戏、网络依赖_——引导、帮助他们在虚拟与现实中“来回穿梭”

如何理解和应对青少年的游戏、网络依赖_——引导、帮助他们在虚拟与现实中“来回穿梭”


如何理解和应对青少年的游戏、网络依赖_——引导、帮助他们在虚拟与现实中“来回穿梭”


相关评论
Powered by OTCMS V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