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言
2022年10月,日本多家企业因涉嫌涉及东京奥运会赞助商遴选相关行受贿行为而受到东京地方检察厅强制调查。东京地方检察厅称,一名东京奥运会前组委会主任向签订赞助合同的大型广告公司 ADK Holdings 以及东京一家销售奥运会吉祥物玩具的公司提供了便利,因涉嫌收受总计5400万日元的贿赂而再次被捕,上述两企业的多名高管被捕并被起诉。本文从合规的视角阐述日本商业贿赂的认定标准及若干注意事项。
二 “行贿”及“受贿” 的认定标准
1. 什么是行贿?
行贿罪的对象,系指通过贿赂或企图贿赂以获取利益的主体。主体系贿赂公职人员的企业、个人等,满足以下行为即可被适用。
①行贿对象为公职人员;
②具有与职责相关的收受贿赂、索取或许诺的行为。
与贿赂相关的犯罪,往往只关注受贿方,但应注意行贿方也将受到严厉的刑事处罚。此外,构成“贿赂”的行为要件也是一个问题。 “贿赂”系指公职人员为换取履行职责而给予或接受不公平的利益,无论其形式载体如何,只要满足行贿主体的愿望和要求即可。贿赂的行为对象不仅可被视为金钱,还可是有价证券、餐饮娱乐旅行、体育和音乐会等的门票、以及使用服务时比提供的正常价格优惠的特别折扣等其他各类形式的利益载体。
对于如何认定为“与职责相关”的构成贿赂犯罪的判断,则需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裁判考量。日本禁止公职人员接受与其有利害关系的企业的接待,公职人员与企业的应酬问题之所以被广泛报道,是因为公职人员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出现了问题。
2. 什么是受贿?
受贿的主体对象仅限于公职人员,对受贿的公职人员进行处罚即为受贿罪。受贿罪属于“社会身份犯罪”,只针对具有“公职人员”身份的人,但应注意,公务员也包括参照公职人员管理的人员(みなし公務員),参照公职人员管理的人员虽不是日本刑法项下的公职人员,但其职责的公共性质而受到与公职人员相同法律的约束。日本银行、国立大学、国家年金基金、雇员年金基金、公证员和日本邮政的一些职员被视为该类人员。在 2022 年奥运会的贿赂案件中,前组委会主任就属该类人员。
3. 贿赂罪的处罚及损害赔偿
对日本的公务员贿赂的,依据日本刑法,对个人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250万日元以下罚金,但对法人的处罚没有规定,诉讼时效为3年。对外国公务员贿赂的,依据日本不正当竞争法,对个人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500万日元以下罚金,对法人的处3亿日元以下罚金,诉讼时效为5年。
三 发现贿赂风险的措施
1. 可疑资金流向
例如,当通过金钱进行贿赂时,金钱总是从企业内部流向企业外部。过去,通过变相提高个人工资或创建渠道企业来筹集贿赂资金的做法很常见。在企业加强内控的今天可能很难采用,但应努力构筑加强与会计部门合作检查“可疑资金流”的制度。在这方面,记录内部控制流程(包括会计账簿)的方法尤为重要。
2. 可疑合同
接下来应该注意的是“可疑合同”。向公职人员(或公职人员指示的第三方)提供利益往往是打着合法交易的幌子进行的,这一点在2022年奥运会贿赂案件中就凸显出来。如一项交易被描述为“咨询合同”,但实际业务或对价的算定方法并不明确,则应提高警惕程度。特别是通过咨询公司这类的代理人等第三方实施贿赂在海外很常见,在日本也存在类似的风险。
四 涉嫌受贿而被捕的注意事项
1. 被捕后驱逐出境
如作为贿赂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日本警方逮捕,将被拘留在警察局并接受该事件的询问。逮捕后48小时内,犯罪嫌疑人将被移交地方检察厅,并在地方检察厅阶段接受讯问。地方检察厅将考虑是否在移交后24小时内释放犯罪嫌疑人,或要求拘留犯罪嫌疑人以进行进一步调查。在此阶段之前的 72 小时内,即使是家庭成员,也不允许访客进入,仅只有作为犯罪嫌疑人代理人的律师才被允许探访。
2. 收押拘留
地方裁判所如批准拘留,原则上拘留10天,如申请延期,则再拘留10天,总共最多20天。被决定拘留的犯罪嫌疑人被送回警方,调查机构在地方检察厅的指导下继续进行调查。
3. 地方检察厅决定是否起诉
拘留期满之日,地方检察厅将作出起诉或不起诉的最终决定。如刑事审判确定应指控犯罪,则犯罪嫌疑人将被起诉并作为被告接受刑事审判。将作为被告继续被拘留,除非获得保释,否则将继续被拘留。但如地方检察厅决定不起诉,则不会进行刑事审判。起诉书被驳回后,犯罪嫌疑人将被释放,不会受到处罚或有犯罪记录。
五 结语
为获取企业或者个人的利益而向日本公职人员行贿的行为,属于日本刑法规定的“受贿罪”。 受贿的公职人员往往会受到关注,但也要看到,行贿的企业和个人也会受到严厉的处罚。贿赂案件不仅往往会引起社会的关注及被新闻媒体广泛报道,还因犯罪嫌疑人被捕,其公司名称或个人姓名等均可能会被泄露,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不利影响。
教育背景
1996年-2000年 厦门大学 法学专业 本科学历
2006年-2008年 日本国立神户大学 法学专业 硕士学历
2008年-2011年 日本国立神户大学 法学专业 博士学历
执业领域
专注于企业法务、M&A、知识产权、金融等相关领域的法律事务。
工作经历
曾任职北京市君合律师事务所等,在日本发表多篇中日并购的学术论文,20多年来始终致力于为中日投资等提供专业化的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