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存到桌面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ホットニュース

海外华侨为北京献计献策

时间:2023-08-23 17:05:11   作者:王海峯(日本)   来源:王海峯(日本)   阅读:1563   评论:0
内容摘要:受台风“杜苏芮”影响,7月29日至8月2日,北京市遭遇了一场140年以来罕见的特大降雨并引发了洪涝灾害。北京房山、门头沟大部以及靠近山区、半山区部分区域发生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而处于缓坡地带的多个区域均发生了崩塌、滑坡险情。截至8月9日,全市因灾死亡33人(包括5名抢......

受台风“杜苏芮”影响,7月29日至8月2日,北京市遭遇了一场140年以来罕见的特大降雨并引发了洪涝灾害。北京房山、门头沟大部以及靠近山区、半山区部分区域发生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而处于缓坡地带的多个区域均发生了崩塌、滑坡险情。

截至8月9日,全市因灾死亡33人(包括5名抢险救灾英勇牺牲的人员),18人失踪(包括一名抢险救灾人员),受灾人口近129万人,仅门头沟区受灾人口高达31万人,约占全区人口的77%。房屋倒塌约6万栋,严重受损达14.7万栋,农作物受灾面积22.5万亩,其中房山区20万亩耕地被完全淹没,公路、桥梁和村道也遭受严重损坏等;目前正在全力抢救重建回复中。

为什么北京会突降暴雨?为什么“城市型水灾”竟屡见不鲜呢?

海外华侨为北京献计献策



1.有关北京此次洪灾原因的反省

⑴极端天气因素的影响。此次强降雨主要是受“杜苏芮”台风登陆后北上,在华北尤其北京西南部地区形成了一场滞留时间较长的区域性极端暴雨,促成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突发,是此次暴雨成灾损失严重的主要原因。

⑵北京都市建设的立体开发以及高强度扩展的地下铁项目等,挤占、截断了城市原有上下河道空间、造成了北京市局部建城区域的疏洪排涝困难。

⑶北京市高密度的建筑群与人口过渡集中而形成的“热岛效应”,一旦遭遇高空的强对流冷气团就会形成暴雨,演变为现在超大都市频繁发生的“雨岛效应”,这已成为北京市近些年来屡遭暴雨侵袭、突发内涝洪灾的诱因之一。



⑷排泄雨洪设施能力有限。北京市有30~50mm/h排水能力标准但因管线老化、淤堵等导致实际能力参差不齐,雨量一旦超过50mm城市内积水就开始泛滥成灾。而随着北京开发,超过80%的路面又被混凝土、沥青等非透水材料覆盖,致使都市的自然蓄水、排水、抵抗洪涝功能逐年衰减。据美国部分城市调查,当城市非透水地面由12%增加为40%时,平均洪峰流量将增加3倍,洪水汇流时间减少60%。这也许是此次北京超强洪雨突发,灾情严重因素之一。

⑸政府相关部门对北京突发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认知、预警机制及防控系统均存在不同程度问题,如预警不利,避难通知迟缓且不具强制性,气象水文动态监测未能及时跟进等。而民众对水灾防范意识不强,缺乏日常避难训练等,叠加成为灾情严重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海外华侨为北京献计献策

2.有关北京防洪减灾的思考

现代城市水灾在特大城市频繁发生,城市发展中的防洪安全问题,已成为21世纪社会安全的重点。北京要在城市化建设与防灾减灾融合式发展方面做出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⑴健全水灾应急的综合管理体系,科学制定防汛应急预案。政府及相关部

门要针对属于北京山区半山区地域重点防范山洪、泥石流等,对于市区则重点防范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等,有所侧重。并且要以立法的形式明确相关单位的责任义务与协调机制,以及应急预案的启动程序。而且要把政府的治理规划告知民众,得到理解和支持。                                                                        ⑵强化北京市防洪排涝工程体系的规划建设。包括深隧排水、完善包括点(排水泵站)、线(排水管沟)、面(地面雨水调蓄设施)、地下(地下雨水调蓄设施)对策在内的雨水调蓄工程体系。根据水库下游城市变迁情况重新核定防洪标准,限期完成除险加固工程的同时,清障疏导骨干排洪河流,划定河流的保护范围,立法拆除侵占河流建筑物及临建设施,逐步实现防洪达标建设。要针对北京地区局部存在雨水管网偏窄小导致排水不畅的症结,结合城市整体规划更新改造,尽快按照新的设计标准更换雨水管网。



⑶应急信息化处理。是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重要举措,涵盖灾前的预防准备、灾中的预警预报、应急处置和灾后的恢复重建四个阶段。尤其预警预报和应急处置的信息分级处理必須量化,逐步精准到12H、6H、1H,同时空间识别率要高,将北京被分成很多小区域,详细到每个小区域的降水是多少等。要完善探空-地面综合观察系统、地基雷达、卫星遥感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以提高预报预警精度。政府不仅要快速发布和处理信息,并且要有专人负责及时接听公众汛情报告,保持互动。

⑷健全并完善避难场所、避灾地图以及市民防灾手册。这是日本的高速城镇化发展中融入了防灾减灾的有益经验和措施,值得学习借鉴。

①网络式避灾场所的建设,紧密细致。防洪涝避难场所应选择相对地势较高且建筑物结实的学校、体育馆、市民活动中心等。

②避灾地图。市区政府须提供辖区内的所有灾害隐患点和避灾地图。灾害隐患点主要针对泥石流、山洪(山区及半山区)、暴雨洪涝等灾害易发的危险区域,而避灾地图则主要针对上述危险区域以及危险等级进行标示,一目了然。  

③市民防灾手册。市区两级政府应制作《市民防灾手册》发放到每个公民,包括区域内短期或长期居住的外来人员和外国人。《市民防灾手册》内容应包括医疗、急救、环境、生活、保险等,普及防灾减灾是其主要内容。如对地震、洪灾、火灾、台风等灾害的急救和避灾方法有一定说明,包括避难场所、避灾地图的标注等。把危险告知民众,在灾害发生后尽快能找到避灾场所。

   ⑸健全和完善电视、广播、网络、微信平台和信息。日本广播电视公司(NHK)是灾害信息的主要传播者,也是中央防灾会议的构成单位。电视网络和气象部门的监测网要相互连接,雨洪来临时可直接切换到灾情监测画面,灾情速报是告知人们何处何时发生水灾,而后的详细报告则是披露具体雨洪级别、流量、距离以及受灾地区的破坏情况等。此外,充分利用手机、微信平台等很好地传播信息。

     ⑹今后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注重减少城市硬化面积,尤其严格控制非透水面积。推广使用透水砖、透水沥青、透水混凝土等,增强城市排水能力,扩大城市透水面积,既能补给地下水,又能缓解局部洪涝问题。

⑺加强和普及民众的防灾教育和训练。要在民众中建立起“自然灾害中没有绝对安全”的危机感和培养“全民防灾”意识。防洪减灾教育和演练从娃娃开始,一丝不苟,就像真正发生灾害一样,贯穿于中小学教育和社会教育。加强对民众的危机自救培训,在平时就做好适当的自救教育,提高人群整体自救素质能力。

                仅供参考                                                                    

2023.8.19




海外华侨为北京献计献策




海外华侨为北京献计献策



海外华侨为北京献计献策


海外华侨为北京献计献策



海外华侨为北京献计献策



相关评论
Powered by OTCMS V6.01